柳奶奶回来就听到了这个认字的事情,心里很少高兴,家里太穷供不起一个读书的,但是能认识几个字以后肯定是不一样的。

晚上,家里的大人都知道柳华要教孩子们念书,这也归功于王三丫这张大嘴,说柳华掉水里就通神了,受神明指点造福大柳村,那个大吹特吹。

这让民风淳朴的大柳村炸开了锅,有几家就动了心,谁都知道读书可以光耀门楣,但是读书太贵了,所以村里人都认为能认识字已经不得了了。

柳华看到三丫得意洋洋的求夸奖的表情,心里感谢三丫八辈子祖宗,这下成了托儿所了。

有两家就过来问,能不能也让他家娃跟着认几个字,说不能像他们一样当睁眼瞎。

柳华忽然感觉道自己肩上的责任,和父母那望子成龙的心。

柳家人回来路上就听说了,都震惊的下巴都合不上,看着前来的村民,才消化了这个事实。

柳村长震惊的看了看祖坟的方向,没冒青烟呀?这柳家的二丫头咋突然识字?

柳伯仁是比较淡定的,他是不太相信什么神通的鬼话,柳华不是那个柳华他是有认知的心理,但是他很好奇柳华的水平,真的是认得几个字?

第二天,柳家人刚吃了早饭,那2家约好的村民带着自己家的孩子过来了。

三个小孩加上王三丫和柳芽,然后柳华一人给发了一个小树枝在地上写字。

刚说了几句学习的好处,给小朋友们画个饼,这样才能有动力。

柳华讲着,“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,以后要做什么,认字就比不认的强。”

大家似懂非懂的点头,第一课柳华对小朋友们来了个人生规划,让他明白这个读书可以做很多,即使种地也要同人签契约,认识字也免得被人骗了。

柳奶奶坐在院子里一边听着柳华讲读书的用处,一边纳着鞋底,心里感慨读过书就是不一样,见识也广。

然后柳华问了他们对自己未来的想法

三丫认真的思考后,“想当大将军。”

然后前面的二狗和蛋蛋笑的前仰后合,二狗笑着说,“你的愿望不是想嫁给柳家二叔吗?

三丫昂着头,晾了晾拳头,“小子你是想吃这一拳吧!”

二狗和蛋蛋瞬间噤声。

柳华咳了一声缓解气氛,“好了,很好啊。”

下了课,柳华琢磨着之后要教点啥,不知道这个时代有啥启蒙的书,想着去镇上的时候看看。

柳华的小课堂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,去学认字的家长都表示柳家二丫头确实是认识字,之后又有几家送孩子过来,还给拿了鸡蛋做谢礼。

柳华现在都觉得自己高大起来,每天绞尽脑子想把课讲的生动。

七月初七很快就到了,村里人有推着小车的,有背着筐的,三个五个的结伴向镇上走去。

柳家人除了柳爷爷和柳奶奶,小宝外都去了。

王家是王大娘和王三丫,和柳家人一起走。

三丫一直想凑到柳老二的身边展示她新买的头花,奈何王大娘的威慑不敢上前。

叶康带着自家养的鸡和木头做的勺子、碗远远的朝柳芽张望,他娘前段时间说柳奶奶私下打听他。

柳家适婚的女子就柳芽了,想到柳芽性格好人又温柔,心里小鹿乱撞,晚上居然都梦到和柳芽成亲,害得他悄悄起来洗了床单,太羞耻了。

人群中的柳芽人虽然不白但五官却很耐看,他一直不由得偷偷瞧她。

柳华老感觉有一道目光看着这边,一抬头看见叶康那只熊在偷看。

她捅捅身边的柳芽,“那只熊在看你。”

柳芽瞪了一眼调笑的柳华,“他哪里像熊了?”

柳华笑的更厉害了,“好好,不像熊,他是最俊的。”

柳华在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时已经没有了调侃的心了,她长这么大就没走过这么远的路,穿着的布鞋底都磨没了。

而且在走上大路前都是土和石头,上了大路还好点,他们要赶在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赶到,要不就会被晒脱皮。

看到城门楼,柳华仿佛见到她太姥姥,他们真的不是逃?这和她在电视上看的逃也差不多。

浑身土,柳华感觉自己现在真的入乡随俗了,看晒的黑黝黝的皮肤,瘦的干瘪的身材,她妈要看见她这样绝对以为她去了非洲。

等开了城门,她们才顺利进城,大家在官府划的地方摆上自己家产的产品。

柳芽拿着自己绣的帕子,心里很忐忑,站在绣房的门口不敢进。

柳华拿过她的绣品直接就进去了,小二看着她们二人进来也没有狗眼看人低的桥段,但也没多热情就是了。

“二位姑娘,想买点什么东西?”小二问道。

“一看咱们店就是不一样,这门牌都透着大气,二哥人还这么和气,一看就是富贵人。”

柳华拍了拍小二的马屁,小二也比刚才热情多了。

“呵,小丫头挺会说话的,拿来看看。”

这时柳华拿出柳芽的帕子,“我这姐姐平时喜欢绣个花,让小二哥给看看。”

小二看了看,知道是来卖帕子的,“花色还行,就是布不行,我们也买不上价钱。”

听了小二的话,柳芽心情有些失落。

柳华想了想还是谢过小二,带柳芽出了绣房,“没事,他都说绣的很好,技术在就行,我们过去摆个摊,自己卖。”

“嗯,好吧”

柳华看了看手帕,“瞧瞧看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”

一边呦呵一边将帕子叠成一只花,给柳芽扎在头上。

她又用手帕整了几个新潮州发型,果然小媳妇大姑娘们被吸引过来,不一会就卖了出去。

数了数有二十个铜板,柳华和柳芽乐的合不拢嘴。

远处看见王三丫和柳伯仁,柳华揉了揉眼睛,这俩怎么在一起的。


"

点击阅读全文